「散文」 俞明德七十年的紅領巾情緣
作者:沁香一瓣 責編:一默

去年金秋,我采訪了全國優秀輔導員、全國星星火炬獎獲得者、九十高齡仍堅守在紅領巾事業崗上的俞明德老師。
在浙江溫嶺地區,只要一提到少先隊老輔導員俞明德的名字,許多人都會翹起大指稱贊夸他:是少先隊教育陣地上的老黃忠,老黃牛,少先隊教育活動的老專家。在和俞明德的聊談中,我知道他是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經歷的老少先隊工作者,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批少兒教育工作者,是一位是對紅領巾事業有著割不斷的情緣的老人,是少兒教育領域的瑰寶。捏指數來,他又是全國從事少先隊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個。他八次進京接受國家級表彰,受到三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親切接見。
溫嶺靠近東海之濱,被譽為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這是一塊山水毓秀、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的地方。俞明德老師就在這塊地方辛勤耕耘70年,70個春秋,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溫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70年的輔導員生涯,是他用青春與汗水、智慧和情感詮釋了愛崗、敬業、奉獻;還有癡情和無怨無悔;他以堅定的信念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為少先隊輔導員樹立了一面永遠前進的旗幟??梢赃@么說,他不僅是溫嶺少先隊工作的開拓者,也是全國紅領巾事業的優秀楷模。
在我和他面對面的聊談中,我了解到了他所歷經的人生歲月,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充滿著時艱的坎坷與四季的芬芳。我知道了他成長的歷史,原來他和我還有半個老鄉的關系,我小時候在上海的家與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相距不遠。于是,采訪的話題就越來越多。
一
俞明德出生于1931年10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在家鄉溫嶺箬橫小學讀了幾年書后便輟學。原因是因為其父親在上海一家外輪工作,所以他跟隨母親來到了上海城隍廟的一條小弄堂居住。父親在外輪工作很辛苦,一年內見不到幾次,所以他和打工的母親住在一起,生活來源大多靠勤勞的母親以打工為生。那時上海雖然是遠東第一大都市,但打工活也不好找。隨著物價三天兩頭飛漲,小弄堂里的許多來自浙江的老鄉也大多開始讀不起書。在這種情況下,俞明德的家庭一度處于了貧困狀態。因為家里也支付不起上學的學費,所以俞明德不能走進上海的弄堂小學讀書。然他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每當看到弄堂里其他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去的情景,他總是流著淚對媽媽說:“媽媽,你讓我去讀書吧?!钡F實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事,媽媽心痛自己的孩子,背著他常常抹眼流淚。
家里沒錢讓他讀書,他就走到弄堂邊的一所小學的窗口,趴在教室外的窗口看弄堂里的孩子們在讀書,還聽老師講課,他就是這樣,成為了伏在窗口外面學習的一位窮孩子。其余時間,他還在弄堂、車站等一些地方去撿香煙頭,那年代,紙煙在上海灘和其它地方都一樣,被看作是奢侈品,普通人吸煙只能一支支買,因此,煙頭也是寶。把拾來的煙頭剝開,把里面的點點煙絲小心地取出來,唯恐弄灑了。等煙絲湊到一定量時,就拿到茶鋪去賣了換錢,茶鋪主人就用一張白紙卷成煙出售。他還去附近的藥店當過小學徒。但俞明德依然想到的是要讀書。因為他聽一些人常講:有知識的孩子手中會握住一把打開神秘領域的金鑰匙……所以俞明德千方百計找時間去小弄堂學校窗外聽課。
有一天,他撿完煙頭來到小弄堂的教室外的窗口,聽一位男教師在上音樂課。就在他津津有味聽得入神時,男教師忽然發現窗口外面有個男孩子正伏在窗口在微笑,那眼睛在聚精會神地看他彈琴。下課后,這位男教師打開門便向他招招手,經問才知道他是一位來自浙江溫嶺海邊的孩子,因交不起學費上不了學。男教師聽了俞明德說的話,沉思了一下后,就決定破格讓俞明德來上學,還給俞明德買了一個新書包,幫他付了書簿費。天呀,這位老師怎么這么好?俞明德感動得淚水直流,他馬上向老師鞠躬。當晚,俞明德就把這個喜訊告訴了母親,母親開心得落下感的淚水,對俞明德說:孩子,今后你一定不能忘記這位老師呀。母親帶著俞明德找到了這位老師,瞌頭拜在老師面前……之后,俞明德才知道,學校里愛他的這位男老師原名吳南熏,籍貫浙江奉化,筆名田地,是浙江同鄉人。他教唱的都是愛國歌曲,例如“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等。又后來,他聽同學們圍在一起時在點贊音樂老師,原來田地老師在上海灘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少兒詩人。真是上天開眼,俞明德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讀好書、長大做老師一樣的好人!
就這樣,在田地老師的教育輔導下,俞明德刻苦學習,學習成績優秀。1947年,俞明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時著名的上海格致中學。格致中學的前身為"格致書院",于1874年籌建,1876年建成,由清朝重臣李鴻章倡議,又由近代著名化學家徐壽和時任英國駐滬總領事麥華佗聯合創辦,它是我國近代最早開辦的中西合辦、最先傳授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技人才的新型學堂之一。這真是天大的喜訊。田地老師聞訊,不僅翹起大拇指夸耀俞明德,又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來幫俞明德付了上中學的學費和書簿費。在田地老師的資助下,俞明德高興地背起新書包,成為了格致中學的一名學生。
1948年12月,因形勢急劇發生變化。俞明德母親從別人口中知道,在外輪工作的俞明德父親所在的外輪突然在上海失蹤,不久聽人說船己經去了香港,又說去了東南亞,還有說被風浪卷走了,父親從此音訊全無……而母親這時也失了工作,眼看生活已無著落,俞明德只得含淚準備離開格致中學,跟隨母親回到溫嶺的外婆家中去。就在俞明德和母親臨走時,田地老師知道了這個消息,他趕忙來小弄堂送他們,還給他們買了兩個“枕頭面包”和干點。對于田地老師的關心,俞明德充滿了感激。隨著年齡的長大,俞明德意識到,在學習中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這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有著很大影響的。他一輩子都記住了愛他和幫助他的田地老師。

二
1949年5月,上海和溫嶺都解放了,逃難到鄉下的一部分人又回到上海去了。俞明德沒有動這個心,他決心隨母親扎根在溫嶺。那時溫嶺的年輕人大多出海打魚,讀書人少,時年19歲的俞明德因為在上海名校讀過書,自然在當地成為一塊寶,他被鄉親們推薦當上了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溫嶠名叫十七保的國民學校(現姆坑小學)任教。不久,教育工作努力的他就被推舉為校長。同年12月,他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那時候,入團可不簡單,全鄉一年中也就選4到5個上進心和積極性高的青年入團,每天晚上,地方團組織還要在油燈下組織青年參加學習。當時的俞明德是團員中最年輕的一個,加上他在上海讀中學時見多識廣,會說會寫,各種“金點子”多,還有他有愛唱愛跳的習慣,所以被團組織推薦擔任了團的少年兒童委員,成為共青團干部中的“孩子王”?! 〔痪?,俞明德被調到紫皋鄉參加土改運動。期間他在一張過期的報紙上看到了中國少年兒童隊(后來更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于10月13日在京成立的消息,出于對少年兒童熱愛的責任感,于是他就給團縣委打報告,要求成立了溫嶺縣第一個中國少年兒童隊組織——溫嶺縣紫皋鄉少年兒童隊大隊部。此報告經縣共青團組織批準,在1950年1月正式成立。那時的鄉村由于貧困和條件不好,孩子們買不起紅領巾,俞明德便和同事們一起走進廟堂,把火紅色的佛幡扯了下來,剪成了紅布條,當成了簡易紅領巾。孩子們欣喜若狂,爭著佩戴。
那時候,溫嶺剛剛解放,海面上常有土匪和特務騷擾,為防止土匪和特務偷襲上岸,俞明德擔任的少年兒童隊輔導員工作不僅困難重重,而且還有生命危險。那時,特務和土匪除了綁架和殺害教師,還四處造謠說:組織少年兒童隊是讓這些孩子為解放舟山群島去“擋子彈”的謊言。為了消除家長們的恐慌心緒,俞明德就挨家挨戶地去做說服、動員工作。
白天,俞明德在學校給孩子們上課,晚上還要組織少年兒童一起站崗放哨,還常常帶領孩子們唱《解放區的天》等革命歌曲;宣傳土改政策;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俞明德又發動孩子們一起開展厲行節約活動,捐獻出家中的雞蛋當軍糧……在俞明德的帶領下,當年的紫皋鄉少年兒童隊員數從20多人很快發展到160多人。由于俞明德積極要求上進,黨組織派人聯系了他,給他和進步人士一起講黨的歷史和宗旨,講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入黨的道理。俞明德的心被點亮了,他把愛國、愛校、愛學生和愛少先隊工作當作考核自己工作的要求,做出了很多成績,接受黨組織的考驗。1954年,俞明德被批準光榮入黨,他在黨旗下舉手宣誓時激動得淚流滿面。從此,他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體現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俞明德成為了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1955年9月,24歲的俞明德作為浙江省唯一的一名少先隊輔導員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并在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介紹了由他組織成立新中國成立后全縣第一個中國少年兒童隊的成功經驗,會后還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接見。就在那次晚宴席上,周恩來總理走近他的桌前向他敬酒,總理看著他胸前佩戴著的紅領巾說:“你是少先隊輔導員代表,回去后要好好工作,培養好下一代?!边@一句話,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他的信賴,俞明德從此記住了一輩子,也努力和踐行追求了一輩子,并且無怨無悔。
之后,俞明德因為工作需要,先后換了好幾所學校,但不管他是當副校長還是正職校長,俞明德總是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牢記周總理“培養好下一代”的這句話,每到一個學校,他都會主動要求兼任學校的大隊輔導員。為了把溫嶺地區的少先隊工作搞得更好,他曾專門利用休息天乘車到上海、杭州、江蘇等地,向當時這些地區的一些優秀輔導員學習取經。當他發現這些優秀的輔導員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自我組織能力的培養時,他茅塞頓開,深感少先隊工作互動和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他嘗試著把這些成功經驗帶到溫嶺少先隊的工作中,和自己的教育活動理念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經歷了特殊年代的打擊,明德對孩子的愛更堅定了。俞明德被解放后,妻子葉皎鳳哭哭啼啼地纏著他,他們也是患難之交中的夫妻。妻子反反復復地看著他瘦削的臉,希望他別再干這一行了。她對他說:“明德,你以前好心沒好報,現在你年齡也大了,你趕快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庇崦鞯侣犃?,又一次想起了毛澤東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說:“我舍不得離開這么多孩子,舍不得離開紅領巾,我不能忘記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的希望與囑托?!睘榱诉M一步說服妻子,他還從舊木箱子里拿出了兩件“珍藏品”:一件是周總理邀請他參加國慶宴會的署名請柬;另一件是受周總理接見時,他胸前戴過的那條紅領巾。俞明德又在脖子上戴起了那條紅領巾,摸了又摸,看了又看,他滿懷深情地舉起右手行著隊禮。他深情地告訴妻子:“這是黨交給我的任務??!我不能離開孩子們,我還要回到孩子們中間,那里是我燃燒生命的地方!”他就像是一頭拉不回頭的鐵了心的牛??粗煞蛴崦鞯抡Z氣堅決,妻子終于軟了下來,同意了并支持他的心愿。
落實政策開始了,俞明德重返了黨組織,俞明德又一次向縣里提出請求:“我熱愛紅領巾,我要當少先隊輔導員?!鳖I導經過研究,終于批準了他的請求,并任命他為溫嶺市少先隊總輔導員。接到這個通知和消息時,俞明德一夜沒有睡好。黨的陽光又照到他的身上,他激動得流淚了,流得很多,在他的腳邊,濕了一尺地。這種心情誰能理解?在他心中,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他要和少先隊員們在一起。俞明德又重新戴上了紅領巾,繼續做他熱愛著的少先隊工作。
蓬蓬勃勃的少先隊工作在溫嶺地區展開,因地制宜開展好適合時代特點的各種少先隊活動,,是俞明德一貫的思想。寓勞動教育、節儉教育、安全教育、音體美教育于一體,是學校少先隊工作永恒的主題。他沒有氣餒,像以往一樣戴著紅領巾,和孩子們一起上街撿煤渣、制作電燈罩、在稻草瓶里種木耳;為了指導孩子們節約糧食,他和孩子們一起做了“水槽邊的節糧袋”,把積起來的米粒和菜梗等送給當地武警部隊養豬,這些活動后來都獲得了少先隊省活動的創造獎杯獎。為了引導孩子們開展創造性活動,他還啟發孩子們用蟲兒來除掉林木中的松毛蟲,這個活動易學易做,既環保又能在各地推廣,受到中央團校少先隊專家韓振東老師的好評,最后獲得了1985年的全國創造杯的最佳獎。
歲月流逝,1991年10月,俞明德到了退休年齡,這對他當了一輩子少先隊輔導員的他,心中是舍不得離開的?;赝麣q月,往事歷歷在目,他對少先隊事業已經到了如癡的地步。他在通過日思夜想之后,向上級主管部門寫了信,表示要以黨員標準繼續為少年兒童教育活動作義務服務,申請當一名少先隊志愿者輔導員。就在他依依不舍離開這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崗位時,領導用聘任的方式把他留了下來。那是2001年,市里任命他為少先隊終身輔導員。這個“終身”對俞明德來說是意味著什么?是珍愛,是情感的凝聚,這就是組織對一位忠誠于少先隊事業人的認可。除此之外,俞明德還兼任了溫嶺市關工委、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市少工委的工作,還擔任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浙江省溫嶺市隊報隊刊工作站的工作。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俞明德寶刀不老,還因地制宜開展了系列大手筆活動,他根據地區面臨大海海和打漁家庭多的特點,組織建立了以海洋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他的帶領下,溫嶺地區以海的方式開展系列少年兒教育活動,涌現了“紅領巾海洋文化節”“少年海軍學?!薄昂Q嗉议L學?!薄八{色海洋拯救行動”,以及“海島女兒在行動”系列活動三部曲“知海、愛海、頌?!苯逃纫慌哂袧庥艉Q髿庀⒌纳傧汝犉放苹顒?。通過教育,樹立新時期少年兒童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把溫嶺的少先隊的優秀工作經驗又一次推向全國。
退休下來的俞明德,除了指導少先隊活動外,還繼續帶教接班人。他善于貼近基層,走進孩子們中間。每天清晨6點鐘左右他就會準時出門,背上相機、攝像機,走進學校和孩子們中間,就連雙休日都還提著一二十斤重的攝像機往外采訪,很少有空閑的時間。他以《中國少年報》、《輔導員雜志》通訊員和地區報刊雜志通訊員名義走進社區和學校進行采訪。他有一本“行程安排表”,把要每天做的事都寫在表格里,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壓任務,基本上每天都有事可做,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俞明德這樣做,是以采訪摸情況,以指導補短板,從而促推進,樹先進。從而了解到各校少先隊開展活動的情況,這個方法是俞明德首創,也是溫嶺地區的首創,這樣的總輔導員扎根基層,不是高高在上當然是受人歡迎的。有人問俞明德:“你為什么天天這樣?您是上了年紀的人,您不覺得自己累嗎?”他說:“我是黨員總輔導員,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應該這樣去做?!薄?/p>
在他的指導下,溫嶺少先隊還在全國發起倡議,開展了手拉手扶貧幫困活動,開展了“輔導員手拉手贈隊刊”活動,通過東部地區和西部農村學校架起一座手拉手友誼的橋梁,不僅能活躍農村和西部地區的少先隊活動,還提高了輔導員之間的互動友誼,提高學生胸懷大愛的幫扶素質,這是一項奉獻大愛的活動。而這些活動,俞明德就是發起者和倡導者。

四
俞明德熱愛少先隊,非常關心孩子,在他的身上有上海少兒詩人田地留給他的影子,彰顯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俞明德來到箬橫鎮北小學參加少先隊活動,他看到有一個孩子趴在教室外的窗口在朝教室里看。觸景生情,他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的一幕?;顒舆€沒結束時,他就去找這位孩子。原來那孩子叫周張標,他的頭部被嚴重燒傷。俞明德從孩子口中了解到,周張標從小命運坎坷,父親很早死亡,母親帶著他改嫁。一天,家里的柴油灶突然發生爆炸,母親和他都被嚴重燒傷。當周張標在醫院治療后再回到學校上課時,因為燒傷后臉部樣子大變,同學們都很害怕他、疏遠他。周張標幼小的心靈再次受到傷害。所以他自愿跑到了教室的外面。俞明德聽了周張標的敘述就問他:“你想不想上學讀書?”周張標點點頭。于是、俞明德和學校有關老師商量后,就走進教室去做同學們的思想工作。俞明德走進周張標所在的班級,用故事方式向學生們講述了周張標的家庭生活情況,告訴他們:“你們不應該害怕他,應該同情他,同學情就是要互相幫助、關心和愛護……”在俞明德的疏導下,同學們一個個臉紅了,覺得討厭他做得不對。便很快接納了周張標,周張標又重新坐進了教室里?!?/p>
又因他的雙手的手指都被燒沒了,周張標學習寫字非常困難,平時只能用雙手夾著筆寫字,他學習非??炭?,成績優異。后來,俞明德借助學雷鋒日,在溫嶺地區的學生中開展了“向身殘志堅的周張標學習”活動,還組織溫嶺教師進修校師生為他捐款。俞明德經常還囑咐他,要珍惜時間好好讀書,不要自卑。正是有了他的幫助,周張標才能有勇氣繼續上學,后來一直讀到高中,并考上了大學。但因一些生活原因,他沒有去上大學。1982年,周張標四十歲那年,忽然在路上偶遇到俞明德老師,他動情地說:“是俞老師幫我驅開了人生前行路上的的陰霾,讓我變得自信,有了學習文化知識的勇氣,現在生活豐衣足食?!彼€告訴俞明德:“如今我的性格開朗,除了工作,還經常坐車去外地旅游。如果沒有俞老師那年幫助開導和激勵,我的人生將是另外的樣子?!薄?/p>
還有一天,天氣很熱,俞明德在到市區開會路上,看到一個黑黑瘦瘦的小女孩正吃力地蹬著三輪車在爬坡,近了他看到小女孩的臉蛋被太陽曬得通紅,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不停地流淌,渾身濕透。俞明德頓時覺得奇怪,這么小的孩子怎么不去上學?他趕忙上去問個究竟。小女孩停下車,抬頭看到眼前這位慈祥的爺爺竟然脖子上戴著紅領巾,她一愣。在俞明德的詢問下,小女孩終于打開了話盒子。原來,她是溫嶺城東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名叫代楠,是跟著父母從四川內江到溫嶺來打工的,因為家境貧寒,懂事的她就趁著放學時間踩著車,裝著貨,幫爸爸媽媽拉到廣場上去擺地攤。俞明德看到后心里很難受,他想了想后對代楠說:“孩子,你現在是學習知識的時候,家里有困難,爺爺來幫你想辦法,學習不能誤?!笔潞?,俞明德找到了小代楠的父母,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并記錄在日記本中。小代楠沒有想到,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怎么如此關心自己?后來俞明德不僅聯系學校幫孩子減免了學費,還為她的父親找了一份在幼兒園做保安的工作,家里在學校旁邊租了一個攤位,一家人的生活從此才穩定下來。又后來,俞明德得知代楠考上了臺州學院,他又特地用自己的退休工資幫她買了一臺手提電腦,并對她說:“以后遇到什么困難,隨時和爺爺說,別不好意思?!贝袆拥昧鳒I了,一股勁地說:“謝謝爺爺,代楠今生今生一世不會忘記您!”像代楠這樣的困難學生,俞明德幫助過很多,例子舉不勝舉。
在這個手機和微信時代,信息紛雜,孩子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這就需要學校和家長來引導,需要從生活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學會扣好人生的第一??圩?。俞明德始終認為:學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同步,不要做形式化的德育,而要做接地氣的自我教育。有時,俞明德采訪走在學校里,看到很多孩子拿著手機在玩游戲,他很擔心孩子們會耽誤和影響學習,于是和年輕教師、輔導員一起想辦法。手機在學生手中,靠禁不是辦法,重要的是靠疏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出點子,提出通過開展一些必要的勞動教育活動,轉移孩子們盲目玩手機的不良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愛勞動習慣,還可以培養他們熱愛學習的本領。俞明德為了把這個方法分享給家長,就通過微信群自告奮勇當了一名指導老師,開展了與少先隊輔導員、少先隊員和家長的互動,效果顯著。此活動獲得有關教育部門肯定。

五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也是俞明德一心撲在少先隊工作的真實寫照。2004年11月,73歲的俞明德榮獲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頒發的全國一級星星火炬獎章,這是中國少先隊的最高榮譽。2009年5月15日,在團中央《輔導員》雜志社等單位舉辦的“星星火炬萬里行—溫嶺站”啟動儀式上,對全國唯一從事少先隊工作60年的溫嶺市少先隊終身輔導員俞明德進行了表彰,“星星火炬萬里行浙江站”在溫嶺啟動?!斑@項活動見證了火炬精神,火炬到哪里,少先隊的精彩活動就像芬芳花開,扶貧幫困的好事花朵就在那里綻放,這個延續了多年的品牌活動也是俞明德在少先隊活動過程中的首創。
2010年5月初,俞明德突然患了左膝關節增生性突變,一度寸步難行,醫生強令他在家休息了一個多月。在生病期間,他躺在床上怎么也覺得難受,一度曾浮想聯翩:可不是嗎?因為從小營養不良,俞明德在年輕時,曾經患有浸潤型肺結核、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一次搶救,他的胃被切除了大半。當他躺在病床上,想著學校工作的時候,忽然隔著玻璃窗看到前來探望他的孩子們,個個噙著淚水。那一刻,他告訴自己,有孩子們愛他,一定要好好活著。他對自己說,人生再艱難困苦的路都走過了,還有什么不能擊退的?他信逢:人生之路很長,前進途中,既有平川也有高山;既有緩流也有險灘;既有麗日也有風雨;既有喜悅也有哀傷;只要腳步不停,就會有支撐的力量!這就是俞明德用自己喜歡的話在和病魔作斗爭。果然,他終于用毅力戰勝了疾病。等到他的病情稍有好轉時,他就雇了一輛三輪車去上班了。以總輔導員的名義在辦公室里通過電話與各校聯系。稍能走動后,他特地又去買了一輛電動車,騎著車到各校走走看看。許多認識他的人都說:這俞明德簡直是癡心紅領巾事業的鐵打漢子!
那一年,為了跟上時代步伐,年近80歲俞明德突然向愛妻提出要學電腦。他要用獲得的“少先隊特出貢獻獎”獎金買一臺電腦,跟上時代的步伐,用電腦來記錄工作中的各種新聞和故事,不僅可以為學生設計各類少先隊活動,并將又能給當地和北京的媒體投稿。他說中國傳統文化說的是“六十歲學吹鼓手”是不容易的事,我俞明德就要做一個“八十歲學電腦的人”。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但真正打開電腦一搭上手難題就多了,這對于一個年近80的老人來說,要學會怎樣使用電腦,確實需要花費比一般人多幾倍的時間。剛開始,他連簡單的開關機操作也搞不清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俞明德使用電腦的方法就是直接拔掉電源線或插上電源線,此事困擾了俞明德很久。但他有股韌勁,為了學會電腦,他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電腦班,還聘請了忘年交好友當助教,將電腦操作步驟詳細地記在一個本子上……有時為了開機,一邊看一邊了解步驟,想盡一切辦法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簡單的操作終于學會了,但打字又成了問題。用拼音打字,必須分清翹舌音和平舌音,有的字就很難把握。一個階段,俞明德的腦子亂成了一鍋粥。有時候打不出來字就查字典,再照字典上的拼音一個一個慢慢敲出來,打300個字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為了攻克難關,他前前后后請教了20多位老師,經過一個鍵一個鍵的熟悉,硬是學會了打字、發電子郵件、傳照片。他的孫子有時看不過去,要幫他碼字,但都被婉言拒絕了。他說:“我只有自己多練,才會更加得心應手?!?/p>
他的文稿一般是在每天凌晨3點到5點通過打字后儲存,然后發往各家報刊雜志投稿郵箱。有時他還要進入QQ群或通過微信,與中小學老師、少先隊輔導員、少先隊員進行網上聊天,商量少先隊活動與工作,提供建議給他們參考,有時為了爭時間,連午睡也放棄了,但是俞明德覺得這些都是值得的。從此,電腦成為了他工作不可少的寶貝和寫作武器!
2015年8月,84歲的俞明德經籌劃,決定創建工作室并掛牌,經領導批準,他成為領銜人。工作室成員包括5位老干部、5位少先隊輔導員和4位青年志愿者。工作室旨在發揮俞明德在少先隊輔導工作上的示范、引領、傳承作用,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優秀的少先隊輔導員,使工作室成為老干部發揮作用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基地,起到帶動一批老同志、教育一批青少年、培養一批少先隊輔導員的效果。工作室成立之初,確定了三項工作內容,即是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施課程研究,培養優秀的少先隊輔導工作者。不久,俞明德工作室被全國少工委授予第一批全國少先隊名師工作室榮譽稱號。
2018年8月,他的工作經驗又一次在全國會議上作了介紹,博得全場的一致好評。這些年來,白發蒼蒼的俞明德成為了中國輔導員陣地上成績斐然,翻開他的獲獎記錄,看著他胸掛獲獎獎章的照片,怎不令人肅然起敬。請看:俞明德多次榮獲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全國手拉手活動優秀輔導員、浙江省國防教育先進個人、浙江省少先隊事業功臣、浙江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溫嶺市“十大曙光先鋒”、“臺州首屆十佳魅力老人”、首屆“感動溫嶺”十大人物之一等等。然而,當我問他面對獎章有何感受時,他說:其實我最開心的事,就是喜歡孩子們喊我一聲“俞爺爺”,他說這比他拿了什么獎、吃了什么蜜都開心。

六
明德說:“雖然我已經90歲了,但是知識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深感自己的知識還是很淺薄?!彼运偸前褜W習當作是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以積極向上的實際行動,分秒必爭地讀書看報,因為他擔心知識的老化。
如今,他仍然像以前一樣,執著地愛著自己的事業,繼續在全心全意地為孩子們服務,做著關心下一代的這一事業。為了放眼世界,了解各國和國內各地少兒工作動態,他自費訂了10多種報紙和雜志,他的工作室和家里,既有黨報《人民日報》,又有國內的少兒報刊,從中吸取營養,不斷獲取新知識。按俞明德的話說就是人老要有靈動。要牢記耳聽八方,眼見為實的民言哲理。俞明德訂的其它報刊有《浙江日報》《臺州日報》《中國教育報》《輔導員》《中國火炬》《中國少年報》《社區與教育》《第二青春》《溫嶺日報》等,涉及老中青方面的內容他都喜歡。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每天一起床就先打開電腦,從網上看新聞,有時還聽中央電視臺有關新聞和少兒頻道,就連在晚上泡腳的時候,還要聽浙江電臺和溫嶺電臺的新聞廣播……他說人老也要放眼世界、要為自己不斷充電。
俞明德至今還兼任了國內和地區的20多家新聞媒體的通訊員和新華社的簽約攝影師。他說人生的時間是短暫的,我作為一名黨員,活著就要拼命干,一生獻給少兒事業。無論山區、海島、還是偏僻的鄉村小學,都成為他關注的對象。每當寫作新聞稿時有什么難點,就直接去溫嶺電視臺、溫嶺日報社,虛心向年輕的編輯請教,學習他們的編稿長處。他每天還用寫日記、摘備忘錄的方式,儲存看到聽到的各種知識,一年到頭、從不間斷。一次,他為了了解殘疾兒童柯威的優秀事跡,不顧年老,從大閭岙翻山越嶺走到高山頭沙岙,找到了那位好兒童。每逢星期天,他還和地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參加讀報活動。輔導隊員們寫心得,評點文章等等,連續十幾年,這個學校的讀報小組都被中國少年報社評為先進。他就是這樣一個閑不住的人。
一個信念,他用一輩子堅持,這就是永遠跟黨走,為黨的事業奉獻終身;一個執著,就是為少年兒童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時刻。自1949年10月至今,俞明德憑著對黨的未來事業的忠誠,扎根基層,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氣概,踏實地從事著“孩子王”的這項工作,70年不改初衷,他把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獻給了黨的事業,祖國的少先工作事業。
有人說:俞明德的退休生活似乎比退休前還要忙碌,但他卻感到這是是一種享受。很多人不理解:論政治地位、經濟收入,他都不錯,這么大年紀了怎么還“賴”在紅領巾隊伍里不走?俞明德的回答鏗鏘有力:“我熱愛偉大的祖國,喜歡祖國的孩子,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接班人,我俞明德只要生命在一天,就要跟紅領巾同行,這樣我的生命才有意義?!?/p>
在他的辦公室,我聽到這樣一段激動人心的話:“紅領巾是我終身的事業,在有生之年我依然要為紅領巾事業快樂地忙碌?!碑斘也稍L完畢的時候,時間己近傍晚,望著漫天的彩霞,我回憶俞明德所走過的人生之路,咀嚼著俞明德說的那些經典名言,他一生默默耕耘,無怨無悔;他紅心向黨,走著一條屬于他認定的大道。他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新中國成立后的微觀的中國少先隊發展史。當我握著手離開他的時候,我看到他的滿頭銀絲和脖子上掛著的鮮艷的紅領巾,在火紅的夕陽下被染成金紅色,相映成輝。是的,他以自己的行動和實踐證明了他一生踐行“白發和紅領巾一起飄揚”的誓言。此時的他在夕陽下像是被染成了一座雕像,彰顯了一種精神在閃光,在歌唱,是少先隊的一道靚麗風景!這正是:
共產黨員俞明德,一生熱愛紅領巾。
漫漫征途七十年,回首幼苗長成林。